勾家驹疾步出了康德湖公园西门,不由一怔,咦?
前方2、30米外是导引康德公主博物馆的指示牌,可是记忆中应该是在公园南门(正门)外,而这里是侧门啊。
“我们生活在平行宇宙,同时因为时间流的交叉,现在正处于幻象和真实叠加的空间内,甚至连你的记忆都会发生扭曲,其实在你真实生活过的空间中,并无单独的康德公主博物馆,原本的公主墓遗址已经被整体‘打包’到几百里外的省博物馆,是一个展区。”
听了豆哥的解释,勾家驹“哦”了一声,指头下意识摸摸光滑的下颌,忽然发现不少记忆都模模糊糊,似有还无。
勾家驹只认准一点:现在和豆哥是一个整体,他指哪,自己照办就是。
“窦哥,你就说下面该去哪。”勾家驹客客气气问。
勾家三兄弟,最“认命”的就是老三,永远不跟“命”争。
被北海龙宫秘密移送给地府活体研究室,他是第一个主动认怂,也是第一个改造好后立即主动请缨要求执行任务。
因为表现良好,也是第一个结束“集体”生活,有了单人宿舍。
炎炎夏日,在老大老二还在24个人一间的集体宿舍里,挤在吊扇底下一丝凉风吹动发梢,浑身热汗的时候,老三正畅快得吹着空调,啃着冰西瓜。
如此高速适应新环境的勾家驹并不认为对豆哥低头是什么跌份的事,看不清形势才是愚蠢。
果然,豆哥对勾家驹肯于端正态度很是满意,愉悦和傲气交织一起的腔调响起:“我们出发去博物馆,那是必要通道。”
勾家驹没一个字废话,立马按照指示牌朝博物馆走去。
博物馆与附近的公园形成鲜明对比,这里门可罗雀。
馆内每个展柜都有智能AI语音解说,勾家驹发现偌大馆内只有自己一人。
到第三展区,元代壁画墓被整体搬迁至此。
墓葬形制为竖穴墓道单室砖券墓,由墓道、甬道和墓室三部分组成,墓室为八边形穹窿顶。
竟然将完整的公主墓搬进博物馆,实在是叹为观止。不得不感叹新技术、新思维加持,观众才能在一个浓缩环境中不虚此行。
这个展区核心自然是观赏壁画。
壁画中再现的不是墓主人日常生活,而是虚实结合的人生最后一役:血战九魔岭。
整体残酷的攻防战役是真实,康德公主只身进入敌军指挥部,引燃随身携带的“毒龙喷火神筒”,将冒着火焰的猛火油(石油)喷向敌军,待火焰稍弱,敌军围拢过来意欲活捉之时,最终引燃自己衣物,化成火人,几乎变成焦炭的惨烈场面是想象。
听智能AI语音解说,棺中确实是一具面部高度碳化,身体超过85%烧伤的女尸。
虽然不似壁画中几乎变成焦炭,但是极其痛苦的烧死是事实。
经大量考证,证实是同“义军”同归于尽的康德公主无疑。
7天6夜的九魔岭大战,元军3700余名葬身于此,其中轻骑兵900余名。
“义军”葬身于此近15000名,没有骑兵。
是元末,元军同汉人武装的一次血战。
为了打开通道,将相隔的几万元军会师,年仅17岁(虚岁)的康德公主葬身于此。
“义军”为了化被动为主动,削弱元骑兵的机动性,采取了同时代古人能使用的所有手段。
包括但不限于:“震天雷”(发明于南宋的初代地雷)、铁蒺藜(发明于战国时期)、削尖竹子编的鸡笼鸭笼蹩马腿、捕兽铁夹……
元军引以为傲的骑兵失去优势,“义军”利用山石等天然掩体使元军的弓箭也丧失了过半威力,单纯步兵主体是汉人(指淮河以北原金朝境内的汉族,也包括除蒙古外的一定少数民族)、南人(指最后为元朝征服的原南宋境内汉族),原本就畏首畏尾打胜不打败,一见不顺谁还肯实心卖命。
元军骑兵督战队砍杀了不少退缩的步兵,又以后方的家小做要挟,才逼着他们一轮又一轮的冲锋,但冲得慢退下来快,收效甚微。
即便如此,毕竟是正规军。而“义军”主体是农民、手艺人、小商贩、脚夫……缺乏必要的军事训练,因此死伤还是倍多于官军。
……
九魔岭大战,争议最大,也最具传奇色彩的莫过于康德公主只身赴敌军指挥部谈判,没有任何随从。
关羽说是单刀赴会,还带着周仓和20名军士。
康德公主赴死到底对战局起多大作用那是史学家研究的事,百姓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是真真假假的传说,如何斥骂企图搜身的喽啰,如何大义凛然的步入指挥部……
敌军的指挥部在某些传说中甚至同《水浒传》中宋江“忠义堂”的情节相混淆。
这也说明几百年间,一代又一代百姓在那个非娱乐化时代的自发想象力。
但也有令某些史学家困惑的历史记载,虽不见于正史,但是地方县志、个人杂记却有模糊的记载——疑似鬼兽和无头的亡魂参与战事(简单的翻译)。
史学家只能解读为——戴着鬼面具、披着某些兽皮的双方军士为了恫吓而采取的手段。
既然历史上狄青、兰陵王高长恭可以戴吓人面具,后人当然也可以。
是是非非,真真假假留待后人考证、评说。
(鬼兽、无头亡魂……是无意中卷入真实历史的刑天、玄武、熬海金等等啦。提前揭秘,不装啦。请听下回分解。看一些资料,不由感慨:我们历史上从不缺乏先进的武器,地雷、喷火器……为什么清朝以后仅火器就如此落后?)